为了忘却的历程(四)——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呼吸风采[5]·协和呼吸
为了忘却的历程
——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第四阶段 走向胜利
2003年5月21日~6月24日
5月下旬SARS在北京的流行已受到初步遏制,SARS疫情得到显著缓解。每日发病病例数已逐渐降到个位数,到6月份已经连续多日无SARS病例发生。市民的紧张情绪明显消失。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取消北京的旅行限制,并从疫区名单中删除。但是广大医务人员仍然和以往一样战斗在抗击SARS的一线,由于SARS是一种崭新的传染性疾病,国内外医学界对其了解尚不充分,至今国际和国内医学界均未充分认识SARS的“庐山真面貌”。目前也未对SARS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作出最权威性和最后的结论,该病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等尤其是治疗和预防药物的临床应用等都还没有得到满意结论,均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SARS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应对SARS的持久战阶段来临了。
5月22日我和其他几位教授第二次赴中日友好医院ICU会诊,此次会诊主要是讨论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晶和检验医师王贺的治疗问题。这2位患者曾是协和医院ICU收治的重症SARS病例。病情极其危重,生命随时都有危险。会诊时我提出治疗的建议得到认可。“健康报”、“信报”和新浪网刊登了我在会诊时的照片。
图5:会诊 SARS 患者(发表在2003年健康报与新浪网的照片)
5月23日将在北京献血所讨论SARS康复期血浆治疗的相关问题,医务处赵处长、我和李太生教授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有输血所王憬惺所长等。随着SARS患者大批康复出院,筹集康复期血浆的方案已成可能。给康复期患者检查身体任务将由协和医院承担,我立即设计了SARS康复者体检表。每一位SARS康复者如果自愿捐献血浆,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查体、血液学、血生化、胸部X线、相关抗体和病毒等多方面检查,符合条件者才能捐献血浆。
5月26日我向柳涛医师提出开发SARS康复者生活质量评估软件。因为现在随着大批SARS患者康复出院,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关注,尤其是生活质量问题尤其注目。康复者的生活质量会不会因疾病而受影响,康复后能不能象既往那样正常生活?如果存在生活质量问题,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方面会受多少影响?呼吸内科以前开发过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软件,有此基础,开发类似软件是没有问题的。
5月27日陆慰萱教授参加北京SARS电视远程大会诊,会诊对象为中日友好医院、胸科医院的危重病人。5月28 日朱元珏教授参加国家科技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讨论了攻关组的总结意见。5月29日起开始为捐献血浆的SARS康复者查体,彭敏医师承担此重任。每位康复者来医院复诊室查体,作上述各项检查,所有临床资料均由我和彭敏医师进行综合评估,随后再决定康复者是否能捐献血浆。共计为60 余康复者查体,收集14人的捐赠血浆。但是由于SARS病例越来越少,不再有新增病例,此后符合应用康复者血浆的SARS患者已难以寻找。
5月30日王爱霞和我赴北京军区卫生部通过网络为军区所属医院讲解SARS的预防和治疗。6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西院SARS病房关闭,徐作军教授开始担任西院SARS病区备班值班工作。西院SARS病房运作期间共收治患者15例,确诊SARS9例,排除6例,其中诊断甲型副伤寒1例。由于收治对象主要是高干和外宾,所以对服务质量、英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医生均能以纯正熟练的英语和患者进行交流,工作中注意病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注重医患沟通,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赞扬,为协和人乃至我国医务界赢得了荣誉。一位病人家属还欣然为我院捐款200万元,这是对工作在一线医师的一种肯定。工作中,在医务处领导下,按时精确汇报相关流行病统计数字,协助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SARS的控制作出了贡献。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徐作军教授在负责病房日常查房、工作组织协调的同时,还负责西院区所有可疑SARS病人的会诊以及西院发热急诊的指导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承受了繁重的工作量和巨大的风险。及时诊断了急诊科一名感染SARS的护士和肿瘤科患SARS的病人,并适时进行了隔离,有效防止了病情的扩散。在他辛勤工作下,西院病房未发生误诊和漏诊SARS病例。此外,徐作军教授还参加了国家SARS防治攻关项目北京组进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ARS病程中血液及排泌物中病毒变化的基因定量研究》(合作者)等多项相关科研工作。
6月2日林耀广教授再次奉命赴广州,考察广州火车站“发热”旅客的原因,排除“非典”的再燃。6月3日上午8时,呼吸内科最后一批人员出征,肖毅和张力等医师去中日友好医院工作。这是在肖毅教授在获悉中日友好医院ICU病房需要呼吸科医师时,主动向李院长申请,要求进入中日重症监护病房工作。
图6:欢送肖毅、张力医师赴中日SARS-ICU
欢送他们完毕,我立即去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非典型肺炎研讨会”,会议就SARS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及其临床治疗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王爱霞、李太生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明星人物当然是钟南山院士,钟院士这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会议上,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闪光灯包围着他,成群的记者提问、录像和录音。我想和他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只好站在记者群后面等待。钟院士见了我,他立马推开伸过来的“长枪短炮”,非常亲切地向我问候:“你们科里人都好吗?朱元珏、林耀广教授好吗?”。当听到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无一人感染SARS时,钟院士连声称赞:“这是你们最大的胜利!”。“最大的胜利”来自不易,这就是“零伤亡(零感染)”的最终体现。现在回想起来那迎战SARS的日日夜夜、方方面面,“最大的胜利”需要智慧加奉献,需要科学加拼搏,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够最终实现。
6月4日肖毅和张力医师正式进入ICU病房。几乎北京市最重的病人都在此病房,包括人民医院的检验师王贺、农大学生贺大伟以及在此之前已经病故的人民医院护士王晶。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轮流值班。由于工作时间(早8点到下午4点;或下午4点到夜里12点;或夜里12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的关系,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尽管病人人数并不多,但病情相当危重,很多病人需要插管上呼吸机治疗。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感染的机会多。常常在污染区工作3-4小时,隔离衣和口罩几乎使人透不过气,在此情况下,还需要完成临床工作。在肖毅医师的最后一个班上(6月12日),成功地转运王贺和贺大伟到四层中日病房。胜利撤出中日重症监护病房。
6月4日晚,北京市、江苏、浙江几家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与钟南山院士、萧正伦教授座谈,讨论今后应对SARS的战略。我和徐作军教授参加了座谈会,会上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抗击SARS的经验,并且提出了下一阶段的科研工作设想。这是自SARS流行以来全国呼吸内科医师第一次聚会。
6月5日经过一周余努力,柳涛医师把最新设计成功的SARS康复者生活质量软件展示给大家。此后将生活质量问卷陆续寄给SARS康复者,最终回收问卷近50份。对SARS康复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SARS康复者生活质量恢复良好。SARS康复者中最受影响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如出院回家后对于上高楼、强体力劳动还不能胜任,体育运动等尚不能积极参与等。初步研究结论已发表在6月16日的《北京晚报》和《信报》上。同日下午我向医院提出SARS康复期科学研究的几点设想,得到科研处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曹彬、许文兵和陆慰萱撰写的“排查疑似病例抓住要点”在健康报上发表。
6月5日下午我第三次去中日友好医院会诊,此次会诊患者有王贺等。参加会诊的还有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教授。王贺病情仍然危重,肺部影像学已有明显的纤维化表现。我和人民医院何权赢教授建议应用N-乙酰半胱胺酸治疗肺纤维化。
6月6日随着SARS疫情的明显缓解,呼吸内科门诊人数逐渐增多。
6月7至8日,许文兵教授作为东城区SARS专家组成员,在东城区高考指挥部进行监考,以保护考生健康安全,期间对数例发热考生,认真仔细询问,及时排查,既保证了学生考试,又维护了整个考场安全。
6月10日陆慰萱教授下午又去北京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对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胸科医院的危重SARS病人进行远程会诊,时间长达 4个小时,这些患者几乎均合并真菌或结核感染,估计预后将很差。
6月11日我和王爱霞、崔丽英大夫作为协和撤出中日友好医院前的最后一次会诊,会诊对象仍然是王贺等患者,王贺经过ICU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后,病情稍平稳,但仍然很危险。
6月14日参加由“拜尔公司”组织的“SARS”研讨会,这是停止学术活动后近3个月的第一次全市呼吸内科医师的学术活动,由我主讲SARS的诊治。这是第六次讲该课题了,但是每次讲课的内容都不同,都有新资料添加进去,旧材料淘汰出局。但这次在SARS疫情明显缓解的情况下,面对同行讲课,其心情与先前大大不同。正像有人说过的那样:“危难之时显身手,雨过天晴见彩虹”。
6月24日 WHO宣布取消北京的旅行限制,并从疫区名单中删除。北京市人民欢庆抗击SARS的胜利。
不是结束语
有人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写成的,我的“回忆录”同样也不例外,这是呼吸内科全体人员共同写成的。2003年呼吸内科当时有正教授7人(其中多人已退休),副教授3人,正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7人,北京协和西院主治医师5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这次抗击SARS的斗争中,从老教授到年轻医师都投入了战斗,义无反顾地走上一线、二线的医疗岗位。他们南征北战,转战四方,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过河北、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天津、广东等地;在北京市,到过北京各大医院,在协和医院西院、整形医院、佑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地参与临床医疗工作;参加区、市一级SARS工作组医疗会诊工作。在医院内还支援其他科室工作,不少医师参加到ICU工作、多名医师支援SARS急诊工作,圆满完成了医疗、出诊、会诊和督查等上级指派的各项工作,而无一人感染。呼吸内科人员不多,总共也就20余位医师,但是当SARS疫情发生时,除完成原有的医疗任务外,管理着76 张病床,全科人员发挥本学科特长,全力以赴与SARS抗击。在北京协和医院内是外派人员最多的专科。可以说,这是“希波格拉底誓言,南丁格尔精神”在那一时代的真实体现。
十几年前,我们海外留学的呼吸内科医师曾在越洋电话中对我说:“你这一届主任可真是多灾多难,肩负重任”。但是“患难兴邦”,SARS的出现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命运,谁想避免都避免不了。SARS也在改变着呼吸内科这一学科的范畴,呼吸内科不仅仅包括已有的内容:哮喘、慢阻肺、肺部感染和肺癌等,现在又增添了新的内容:SARS。十几年过去了,SARS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的疾病,今后还会不会再次出现?SARS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秋后算帐”呢?目前无人能正确回答。如果说80年代出现的爱滋病,现在已成了感染内科的重要病种,那么SARS今后也非常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疾病。在2005年出版的“协和呼吸病学”已经增加了崭新的一章“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可见与SARS、禽流感和甲流的斗争将是呼吸内科医师的一项长远的任务,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未来的防治之路仍很漫长。来日方长,医务工作者们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余年过去了,曾经与大家一起奋战的战友们,有的已经离开北京协和医院,或到海外,或到其他医疗单位,但是难以忘却10余年前的今天,我殷切希望他们能够读到这篇真实的回忆录,回顾这难忘的岁月,为了忘却的历程。
作者简介
蔡柏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
研究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研究课题: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等临床和基础项目。发表论文198篇。主编《协和呼吸病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 呼吸内科学》、《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常规》、《当代呼吸病学进展》和《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等呼吸内科学术专著。
2003年授予“北京市统战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特等奖”。
2007年度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精品教材荣誉证书。
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呼吸医师奖”。
2013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成果二等奖”
往期回顾
【呼吸风采 第4期】为了忘却的历程(三)——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呼吸风采 第3期】为了忘却的历程(二)——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呼吸风采 第2期】为了忘却的历程(一)——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文字来源:蔡柏蔷
文字编辑:田欣伦
栏目负责:徐燕
版面编辑:郭乃昕
图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协和呼吸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